说点感想

长星坠月: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特别好……如果是恶意抄袭,死不承认,还要往挂她的姑娘身上泼脏水的那种人,我觉得掐出圈甚至掐出二次元也许都不过分。不过是不是所有有抄袭嫌疑的姑娘真的就都抄袭了?即使是及其相似的作品相互之间也可能完全没有借鉴,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是绝对无法否认的。而是不是所有的的案例都要如此极端的处理,甚至不死不休?我觉得实在未必。抄袭不对,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但我们绝不能说由这一论点发散出的所有观点就都是正确的。愤怒是七宗罪之一,我并不清楚那些情绪特别激动的姑娘看到了,或者遭遇了什么,但我想,面对不同的声音,别让愤怒控制自己的言行,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

这只是我目前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就是我最终的想法,但我仍旧想要把它说出来,不喜可以喷,毕竟思维总是需要碰撞,我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绝不删贴,绝不改名,绝不弃号。

书雨:

我这两天埋头搞学术,才知道风云突变啊,有这么多事儿。

     

我大概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太晚了还得休息,写得快说得不精准。但不说出来我觉得我明天都没法儿专心看书。先写着,再慢慢修。


-----

     

接受建议,把标题改了下。

     

有朋友通知我,已经外面有人挂我这篇文了。我去看了下,挂地址就算了,还把全文都贴了,我现在是想删都删不掉了orz。虽然我愿意为自己的发言负责,但是我挺害怕被挂的。

     

在提醒下,我觉得还是要加上点东西。我绝对不是为抄袭者洗白,抄袭就是抄袭,抄袭是错误的,抄袭者应该也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这是这篇文章的前提。是我没有说明,给人造成了我想洗白抄袭的误解,对此我表示抱歉,也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这篇文章是由最近一些事情引发的感想,但绝不是只针对最近的一些事情,更加不是为了某些人洗白。

     

我也说过了,这篇文章写得快,会有不少说的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看到,可以向我质疑。我不想因此给大家造成误会。

     

挂这篇文的标题说我炮轰匿名制,这么说也太严重了。XQ那边,有人喜欢,我能理解,那边确实有它有趣和有用的地方;那么同时,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我,它的某些地方我确实不太喜欢,但我不会对它全盘否定,我依然承认它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绝非炮轰,请不要说得那么严重。

     

另外,我不是心理咨询师,我只是在读。

     

-----


1.目标

     

简单来说,搞这些事儿是为了什么?

     

1.有过错者改正错误

     

2.掐人出圈

     

3.逞一时嘴快,享受掐人的快感

     

我觉得,1就足够了。但现在很多人的目标是2,甚至是3.

     

肯定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目标是3,既然如此,不妨去看看自己的发言。真正有用的是建设性批评,但多少人的发言充满敌意、嘲讽,这种恶意批评除了自己说得爽以外,有用吗?

     

至于目标2,有些人是已经明确表明了“这样的写手/画手不能留着”,而有些人是以行为在逼走创作者。而理由大概是认为创作者的人品低下。

     

我是学心理咨询的,老师是人本主义学派的,我多少有受到她的影响。我受到的教导是“对事不对人”,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善的。哪怕TA目前的某些事情不合适,也不能否定TA这个人本身。

     

更何况,一个错误,甚至是无心的错误;一句气话;一段某些人特地截出来的文字,就能看出这个人的人品了?!

     

我只能说你们太厉害。做心理咨询如果要在报告里对来访者的性格进行描述,都必须用量表数据作为辅助证据,不然不能被承认。人品、性格、人格,这些东西,面对熟人你都未必能说清,更何况一个网上的陌生人。

     

我觉得,让有过错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同时纠正TA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观念,才是目标。

     

我不知道某些人还想干什么?

     

也许有人还会说,要导正风气。

     

但是我很遗憾地说,用这么激烈、过度、中间夹杂着恶意的方式,在恐吓到恶意抄袭者的同时,也吓跑了很多规规矩矩的创作者。

     

因为——“我真的没看过那篇文”/“我真的没看过那幅画”,在某些人看来,只是洗白和狡辩,他们只会继续更加疯狂地冷嘲热讽,质疑创作者的人品。

     

法庭上尚且允许为自己辩解,为何这个网络世界这么可怕?他们认定的事情,决不允许你的解释,你只能承认,你只能道歉。而且说得越多,他们骂的越凶。

     

我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我自己遇到这种事情,我该怎么办。


2.过程

     

现在这个过程扭曲又奇怪,我大概总结一下。

     

——XX巨巨,你看你这个图叠上了,你给解释下。

     

——我真没见过这个图,真的是巧合。

     

——哎呦XX巨巨真会洗白,都叠上了还在洗。狡辩!

     

——……

     

简单来说,他们向创作者并不是要解释来的,而只是通知创作者——你个抄袭者你完了!

     

比法庭判决还简单粗暴,不是吗?

     

我记得有位创作者,说明自己没有抄袭并解释了几个巧合,表示为不引起争议决定删文。一些人看到这个结果后嘲讽创作者“给自己洗白/装委屈/搞得自己跟屈打成招一样”

     

我觉得这个词用的很好——屈打成招。现在难道不就是如此吗?确实有些人是真抄袭,但有些的确就是巧合,但无法辩解。

     

既然这样,直接写上——“我们认为你是抄袭,快滚出吧!”,不是更能准确表达你们的意思?

     

而在此过程中,但凡为这位“犯人”说话的,一律被打成亲友和脑残。

     

拒绝任何讨论,听不进任何不同的声音,油盐不进,顽固得可怕。


3.攻击性

     

在这些事情中,有一部分人充满了恶意、敌意和攻击性,把创作者(无论是有过错甚至是无过错)当作十恶不赦的仇人来嘲讽、辱骂、践踏。

     

当面对观念和自己不同的,就是“这人谁啊,想红吧。求八TA!/三观不正,快滚!”

     

我相信大家都是受过正规教育,明明可以用礼貌有礼的语句,为何要如此撕破脸皮,为何对相左的观念如此难以容忍?

     

酸、黑、掐。

     

这种东西很有趣吗?这些言语看上去很顺眼吗?

     

我希望大家在说话之前,都仔细考虑一下。

     

语言是利刃,能救人于水火,也能杀人不见血。不单是最近的事情,我希望任何时候大家都能注意这点。

     

如果你是希望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清楚就好,不必顺带伤害TA。

     

如果你就是想伤害TA,我请问,为什么?抄袭是错误,难道伤人就不是了?

     

如果你觉得那是对方BLX,你的言语本身并不伤人。那我想说,你连你自己说的话会产生什么结果都不知道,你为什么敢这么口若悬河?



我不反对挂抄袭,但是就最近两天的事情,我希望某些人能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目的,不要借此过程泄愤或者享受正义使者和审判官的快感;要允许合理的辩解;注意说话的方式,减少语言暴力。



最后补充一个资料,来自百度百科。别问我想表达什么,请当我只是贴出来普及一下心理学知识好了。

     

1969年,心理学家津巴多试图发现,摆脱正常社会约束和从事极端否定的行为的去个性化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一些平时很老实的人,在一群疯狂的人当中也会变得疯狂。

     

他做了一个有趣的电击实验。津巴多召集了一些女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她们说:实验要求对隔壁一个女大学生进行电击,不需要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完全是为了科学实验的需要。通过镜子被试们可以看到那个被自己电击的女大学生。实际上这个女大学生是津巴多的助手,她并没有真正受到电击。但当被试按下电钮时,她假装大喊大叫,流泪求饶,以使那些作为被试的女大学生们相信,她真的非常痛苦。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都穿上了带头罩的白大褂,每个人只露出了两只眼睛,因而彼此间谁也不认识。主持人请她们实施电击时也不叫她们的名字,整个实验在昏暗中进行。这种情景被津巴多称为“去个性化的条件”。第二组被试穿着平常的衣服,每个人胸前都有一张名片挂着。在实验时,主持人很有礼貌地叫着每个人的名字。房间里的照明很好,每个人彼此都能看得很清楚。这一情景称为“个性化”。津巴多预言说:在去个性化条件下的被试将比在个性化条件下的被试在按电钮时将表现出较少的约束。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言。去个性化小组比个性化小组按电钮的次数多达将近两倍,并且每一次按下电钮的持续时间也较长。

     

更有意思的是津巴多在又一次实验前安排被试们听一段录音,内容是津巴多与两位将要被“电击”的女大学生的谈话。这个谈话表明二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其中一个十分可爱,乐于助人,而另一个则很自私自利,让人厌恶。同样在去个性化条件和个性化两种情景下让被试实施电击,结果非常有趣。在去个性化条件下,不管面对的是可爱的人还是令人讨厌的人,被试都去按电钮。津巴多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这些可爱的,在正常情况下态度温柔的女学生,几乎在每一次有机会时,都会按一下电钮,而根本不管被电击的是一位可爱的或者可恶的人,而且她们一点也不为之感到紧张或内疚。相反,在个性化条件下,被试们就非常有鉴别力,他们按被电击者的人格决定自己按电钮的次数和时间长短。

     

津巴多认为,去个性化产生的环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匿名性。即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匿名的,没有人认识自己,所以个体毫无顾忌地违反社会规范与道德习俗,甚至法律,作出一些平时自己一个人决不会作出的行为。二是责任模糊。当一个人成为某个集体的成员时,他就会发现,对于集体行动的责任是模糊的或分散的。参加者人人有份,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必为集体行为而承担罪责,由于感到压力减少,觉得没有受惩罚的可能,没有内疚感,从而使行为更加粗野、放肆。有的成员甚至觉得他们的行动是允许的或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因为集体作为一个统一体参加了这一行动。津巴多还认为,一旦失个性化开始并聚集力量,就难以逆转或是停止。

评论
热度(390)
© 夕芷 | Powered by LOFTER